從木業起家的化工百年企業
李長榮集團成立於1915年,原本從事木業開發,二次大戰爆發後,木業產業三夾板需求升高,開始生產三夾板,第一個就碰到接著劑的問題,這是李長榮集團從木業進入化工產業的開始,產品包括:甲醇、溶劑、電子化學品、橡膠及高性能塑膠等。看好綠能產業的發展,李長榮集團成立全臺灣第一家太陽能多晶矽廠,但是最後卻沒有成功,算是上了一堂很寶貴的課,但在綠色化學的研發並沒有停下腳步,2011年成立研發中心,研發太陽能、風力發電、LED、環保輪胎、生質能源等新技術。
與客戶合作實現電子化學品「半循環系統」
李長榮化工是國內最具規模的電子級異丙醇 (E-grade Iso-Propylene Alcohol, E-IPA) 製造商,在無塵室裡提取異丙醇,經過純化、桶裝後銷售至電子產業與光電產業 (如IC、TFT-LCD、LED及PV) 的清洗製程,對去除水痕、微粒子效果顯著。幾十年來依照線性經濟的商業模式,將異丙醇經過純化、桶裝後,提供給電子產業使用,客戶使用後再請合格甲級廢棄物處理商處理,最後進入焚化爐。
在臺灣環保法規逐步加嚴後,客戶反應廢棄物列管申報等工作很繁雜,為解決客戶痛點,李長榮開始回收廢液,逐步建立與客戶間逆向物流系統,自客戶端回收含異丙醇廢水,一方面將製成廢水回收使用,另一方面將其中的異丙醇經過純化再製。李長榮化工銷售給客戶電子級的異丙醇,異丙醇濃度為99.99%,經客戶稀釋或使用,再從客戶端載回,其中異丙醇濃度剩下約10%,其中包括水及異丙醇。
回收廢水透過膜離生物反應器 (Membrane Bioreactor, MBR),可有效回收高達90%以上的化工製程廢水,經系統處理過濾的回收水 (中水),可直接回用於冷卻水塔補充水及燃燒塔尾氣洗滌等用途;另一方面,李長榮化工因為掌握自家銷售異丙醇成分與特性,得以將廢水中異丙醇回收,經過純化再製成工業級異丙醇再次銷售,完成「半循環系統」。未來若能將工業級異丙醇透過技術提升,進一步純化至電子級異丙醇,可真正實現封閉式循環。
從產業鍊到產業網的「化學品租賃」模式
化學品租賃 (Chemical Leasing) 由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 (United Natio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, UNIDO) 於2004年發起,以化學品異丙醇為例,客戶是光電、面板等電子業廠商,站在傳統賣方的立場希望異丙醇多賣一點,因為賣多賺多;但是當轉換到租賃模式,就變成是一種服務的概念,賣方變成「提供異丙醇」這種化學品的服務,計價方式由用量轉變為功能或次數,商業邏輯轉變成如何讓異丙醇有效被利用,不必用到那麼多,這與買方希望用量越少越好的思維一致,達成買賣的雙贏。
以化學品租賃的角度分析,如果只有化工業本身做循環經濟僅能達到「半循環」,達到「全循環」需要不同的產業一起參與,透過異業結合,才有機會從「產業鏈」變成「產業網」。如果各上下游公司成為產業網,臺灣的競爭力才會強,別人攻不破,就沒辦法仿造,臺灣的循環競爭力才會保持領先。
飲料杯的循環應用創新
李長榮化工最近針對PP發泡材料投入相當的研發資源,希望協助食品飲料產業朝向更循環的經營模式。由於紙張特性容易軟化,無法承裝液體,目前市面上常見飲料紙盒包、鋁箔包、便當盒及各類紙餐具等紙容器,其實是在紙張表面加上PE或PP等塑膠淋膜,也因此市面上常見的紙容器屬於複合式材質,回收時必須透過技術將紙容器表面之PE或PP淋膜去除,才能讓紙張再次回收利用,因此使得回收處理成本增加,處理難度也提高,須在具有特殊技術之紙容器回收處理廠處理。根據環保署統計,2016年僅約10%紙容器被回收處理,剩下90% 接送至焚化爐焚化處理。
過去食品飲料類容器主要材料聚丙烯 (PP) 需加入丁二烯 (BD) 做接支強化後,才能拿來發泡,李長榮化工的發泡PP塑膠則採用單一材質塑膠,透過原料端重新設計,改變操作條件、配方、加工方式,讓PP的強度強到可以直接發泡,不需要BD做接支強化,並且利用超臨界、液態二氧化碳進行發泡。由於完成後的發泡PP塑膠具備防水特性,可以直接作為容器使用,而且材質單一且可以100%回收再利用,使用後回收處理成本與回收處理技術較低。
Comments